项目动态

  首页  /  项目动态  /  服务“一带一路”项目项目动态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耀华奖学金班学生感言(缅甸 傅其豪)

发布日期:2018-11-02

我出生在缅甸的一个华裔家庭,“中国”对我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陌生是因为一直没有机会去看看祖籍国(中国)真正的模样;熟悉是因为从小就听从父母的安排,早晚各两小时在中文学校学习中文,使我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012年初,我踏上了中国这块向往的土地。那时我刚高中毕业,父亲说带我到中国云南省去找“祖坟”祭祖,也当做是我的毕业旅行。我们是从中缅边境上最大的口岸过关入境的,先坐汽车从瑞丽市到龙陵县再到龙江乡,最终在天黑前到达一个名叫赧等村的地方,父亲说在不远处就埋葬着我们的祖先。后来我们靠着一本家谱走访了很多偏远山区的“老亲戚”。

同年6月,我考上了深圳的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耀华奖学金班,这次机会是我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遇到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我以为会很不适应,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反而学会了用更多元或是更包容的角度去看待与自己不一样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自己也慢慢适应了深圳的日常生活。那句在深圳街头的“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标语让我至今都很难忘记,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座大都市的包容与海纳百川的魄力。

2014年暑假期间,我参加了“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北京优秀营”夏令营活动,那是我第一次来到北京。那次活动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大游”。第一次踏入北京大学的校园,就被“一塔湖图”的美景和古色古香的建筑所吸引,“上北大”成了我努力学习的动力。

我很感激初到深圳时帮助过我的所有中国朋友,尤其是我的中国老师们,是他们的耐心教导让我考上了北大中文系。我是一个在缅甸很普通的华裔家庭长大的孩子,我很感恩我的爸爸妈妈供我在北京读书。

在学习中文的这条路上,总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我在北大中文系的课堂上,每一节课都能收获很多知识。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让我在考虑问题与面对生活中各种难题的时候,多了些许的淡定与从容,也获得了许多鼓励与勇气。

我马上就要上大三了,我会努力学好中文,希望以后能从事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向各国的人们讲好中国故事。我希望自己能够在北京这座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城市里实现我的中国梦!

最近,我父亲又去了趟云南祭祖,我因为在北京要准备考试没能陪他去。他打电话告诉我:“现在通往乡下的路都修好了,都是水泥路,以后去扫墓就方便多了。你以后有机会再跟我来几趟,不然以后你都不能认路。”我当时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好像明白了什么,那份血浓于水的感情怎么会因为距离的遥远就能消失殆尽呢?全球的华侨华人不管到什么地方落地生根,那颗中国心应该是不会改变的吧!

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我读懂了那句话:“老人家在哪里,老家就在哪里”。


返 回

版权所有©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    京ICP备190054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