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校风采

  首页  /  华校风采

中国文化周暨首届中德校园节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2023-07-28

华达理事会从去年就开始计划和酝酿,今年四月份开始具体筹备,在暑假放假前一周这个想法终于在黑森森林中学成功落地。我们这次活动的计划是让六百多位德国中学生一起接触中国歌曲,剪纸,武术,折扇,烹调,京剧脸谱和乒乓球,希望他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文化,进而喜欢上中国文化!我们目的能达到吗?开始的时候心里也没底,也很忐忑。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华达提供了十几位老师,德国学校自己的老师也开动脑筋,从自己动手做龙到学习汉字,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png

2.png

对在很短时间内是否能学会唱中文歌,孩子们开始没有信心。但是鄢飞飞老师通过接触和尝试,发现这些德国孩子学得很快,两个半天学一首还不过瘾,竟然学会两首歌曲:“送别”和“Super Idol的笑容”,他们在中德校园节闭幕式上的演出也可圈可点。

3.png

4.png

五年级另一批同学学习折扇和写毛笔字。在牛晓艳老师和苏鸿雁理事的带领下,孩子们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当他们把自己名字用毛笔写在扇面上时都很兴奋,急不可待的想带回家给父母看看。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认真完成作品的投入劲儿,以及几天来教学楼充满“你好”的问候声...... 看来最初尝试做文化周想法的目的是基本达到了!整个六年级一百多位学生学习剪纸,老师安排上课时间井然有序,在贺海云、韩丽和罗冬菊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学会一些基本技法,也开始自己创新,作品有不少剪纸新花样,是状况最少,活动搞得最顺利的一个年级。七年级的画京剧脸谱在顾裕华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越画越上瘾,加上王蒙蒙老师的小提琴伴奏,孩子们都不想下课了。由成闻蓓,陈环和张允尘老师带领的八年级烹调班的学生们这次可是既有口福又有眼福。做的寿司和夏卷常常一扫而空,根本剩不下来,她们只好放弃给别的老师品尝的念头。九年级学生由候佩宏博士带领跑到附近运动馆打乒乓球,他们自己很嗨,自娱自乐,也远离学校喧嚣。十年级的青春期学生想学太极和功夫,四十二位学生站在那里大都比老师还高半头。在众口难调的情况下,怎么教才能吸引他们?卢建波老师教学有方,自有一套办法对付。老师功夫一亮,这些看上去高大,但实际上还是少男少女的中学生马上服服帖帖。

5.png

6.png

文化周的高潮当属7月20号下午的中德文化周闭幕式“中德校园节”。法兰总领馆领事部齐欢欣主任和杜嘉恒领事以及Erzhausen市长Fr. Lange 女士出席活动,两位嘉宾以及德方校长Markus Bürger 先生和中方校长田洁博士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肯定这次共同举办活动的深远意义,并预祝中德校园节圆满成功。华达的两位年轻主持人临危受命,毫不犹豫承担重任,在陈环老师的指导下沉稳自信,很好地完成了主持任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德国黑森森林中学的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

7.png


各个班级都拿出自己的绝活儿。最引人注目的是五年级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一条五彩斑斓的长龙,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孩子设计一片鱼鳞,写上自己中文名字,粘贴到一起便成了一条漂亮的长龙。用陈老师的话说:“最好玩的是那条制作精美的龙,稍不留神就自己游上场了”。它时不时被爱不释手的老师和同学们抬出来亮相,成为当天最吸睛的存在。作为节日亮点,中国美食自然不可或缺。在一周前华达夏日联欢上供不应求的烤羊肉串这次还是最为火爆!西安凉皮,馅饼,煎饺,凉面和珍珠奶茶也悉数登场,让德国参加者大饱口福。这次活动节目也很丰富多彩,功夫班表演在汇报演出上大放异彩,拳头舞得虎虎生风,充满气场,让观众尖叫不断。

8.png


9.png

除了恒德艺术学校带来的开场舞狮外,穆童的独舞”醉清波“也为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舞蹈的柔美一面;虞娟娟老师带领古筝班的孩子们表演了“青花瓷“,让德国观众认识了中国传统乐器古筝;节目另一个亮点是贾佳老师偕同他们当地的手风琴乐队 (Blau weiß Akkordeon Club Bensheim) 为大家演奏的“二泉映月”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曲子很切合当天中德文化交流主题,为这次中德校园节画上了圆满句号。

10.png

上千人的活动,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少,每个岗位的华达同仁都很给力!从串串小组到烧烤小组,大家早到晚走。华达田洁校长,肖云云副校长,孙国强,谭旻,蔡建波,曹旸,还有几位老师一直呆到最后,打扫战场。在此感谢各位老师的辛苦陪伴和全力付出!感谢各个演出团队!感谢黑森森林学校和华达团队极其默契的配合!感谢华达理事会同仁对这次活动的支持!也感谢各位摄影师和大家的照片及记录!大家的共同努力成就了这场中德文化盛宴!正如德国校长在感谢信中所言:“中国文化已经成为德国黑森森林中学文化的一部分”。这个评价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期待,也再一次证明了华达在当地成功的融入。(转自:德国华达微信公众号 作者:雁子)

返 回

版权所有©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    京ICP备190054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