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校风采

  首页  /  华校风采

他乡施教,外派教师如何点亮学中文的灯?

发布日期:2024-04-28


  外派教师教授知识,也传播文化。在他乡,他们讲述故乡的故事,带着孩子们体验中华文化。

  日前,多位柬埔寨华文学校的外派教师接受小侨采访。

  这里的学校和国内的小学有所不同,孩子们入学几年级并不是依照年龄,而是中文基础。一个班上的孩子有大有小,最大的有20岁,最小的不到4岁。

  外派教师们也只能边摸索、边教学。

      “课桌上铺满了尺子、铅笔,课本永远不知道要翻到哪里,偶尔跟着老师大声诵读,偶尔又开开小差看看教室里的小麻雀。小小的个子坐在长长的条凳上,双腿荡啊荡,头发早已被小手抓成了‘鸡窝’,若是和老师的目光碰撞上就甜滋滋地笑出两个小梨涡。”这是外派教师梅扬浠教教的4个班里年纪最小的孩子——世明。

    24岁的梅扬浠是同期外派教师中年龄最小的。2023年,她前往柬埔寨教书,她用“草籽”来形容学生,也形容自己。

      梅扬浠说,半年前的世明就坐在班级的最前面,一句中文都听不懂。他喜欢在课堂上开心地大笑;做上几个鬼脸,逗逗同学又逗逗老师;赤着小脚满教室找人聊天;颤颤巍巍站在凳子上用他的小画板举起几个歪歪扭扭的汉字……课堂经常被他搞得“听取笑声一片”。

      “半年间,这只喜欢四处乱窜的‘小陀螺’好像某天就长大了,慢慢开始在中文学习中崭露头角。他不再四处找同学聊天,课堂上小眼睛忽闪忽闪努力理解着老师讲的中文。偶尔举起小手跟着我画声调,奋力把每一个音节都读准。”梅扬浠说道。

  4月下旬,柬埔寨的新年假期刚刚结束,梅扬浠也带着孩子们开启了新的阶段。

  “这学期再回来,他又长大了好多。小小的手在课堂上总是举得高高的;偶尔说出几句完整的中文来;汉字也写得越来越舒展;曾经杂乱的桌上只留下了课本和铅笔;偶尔也当当小老师教班上的大孩子拼拼音、读汉字。阳光下,他还有他的小伙伴们奔跑着,远远看去,他们就像被风吹起的小草籽那么不起眼,却又永远让人惊喜着。”梅扬浠说,“我也曾是那么一粒小小的草籽……”

     信息化引领着教学方式的变革,中国的信息化教育普及广,发展快。然而柬埔寨华文课堂并不具备国内的多媒体硬件设施,如何把国内的信息化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出来,是很多海外华文教师的思考方向。

  外派柬埔寨的教师杨岳峰发现,班级学生大多拥有手机。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大量的微课,把每日所学的重难点,用集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微课形式发放到交流群内展示出来,解决了学生回家得不到教师指导的难题。

  2023年起,杨岳峰由湖南省侨办外派到柬埔寨特本克蒙省翁湖市公立民众华校从事华文教学。

       杨岳峰表示,微课激发了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学生学习中文变得更轻松。

  杨岳峰发现,海外华文教育和国内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外派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存在着学生语言沟通困难,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等教学难点。

  “单纯的重复领读显然无趣。外派教师必须具备探索的精神,优化课堂。因此我尝试同步制作学案,提升课堂效率。”杨岳峰说道。

      “在华文四册《美丽的北京》同步学案中,我以‘美’为教学重点,让学生从图片和文字中感受北京的历史底蕴美,文化厚重美,生态环境美和现代化建设美。我的每一堂华文课堂都有同步学案设计,它让课堂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成为学校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杨岳峰说。(转自:中国侨网 4月26日电 作者:徐文欣)


返 回

版权所有©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    京ICP备190054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