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捐赠协议书样本

银行捐款

有关公益救济性捐款涉税问题解答

【世界华文教育】后疫情时代华文教育的转型发展——访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于晓

发布日期:2021-11-23

  于晓,2018年1月至今担任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曾任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秘书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处长、副司长。

  【编者按】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自2004年9月正式成立以来,为弘扬中华文化、发展华文教育事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初湖北疫情暴发,基金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发布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募捐公告,共收到来自国内外的捐款折合人民币5000余万元以及大量防护物资,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疫之战。疫情在全球蔓延之后,华校陆续进入了停课状态,基金会“停课不停学”的网络中文课程给居家教学汉语的海外师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当前,基金会“互联网+华文教育”项目已形成了丰富完善的体系,并不断推陈出新:既开发针对海外华校教师的网上培训项目,如远程教师培训、围绕《中文》《华文》制作教学培训课、华文教师学历教育等;又开发面向海外华裔学生的网上课程,如实景课堂、动漫中文课堂等;还依托网络推出新形式的中华文化体验活动,如海外华文学校网络春晚、海外华裔青少年华语朗诵大赛、海外华裔青少年绘画比赛等。除此之外,自2019年起每年组织召开的华文教育互联网教学研讨会,是海内外华教领域专家学者相聚的盛会,为促进海外华文教育的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刊近期对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于晓先生进行了专访。于晓秘书长首先介绍了全球疫情下的华文教育概况及未来走向、国内对于海外华文学校的需求所做出的回应,继而畅谈了新形势下华文教育的转型之路,如商业性与市场化趋势、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学校联合体等,最后展望了基金会自身的转型发展及规划。

  问: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持续一年多时间,全球抗疫或许仍需要较长时间;但有的国家或地区已然恢复线下课程,局面逐渐明朗。请您分析一下当前的情况,以及后疫情时代华文教育的大致走向。

  据了解,目前除了部分欧洲国家以及美国的少数华校已经恢复线下教学外,其他绝大多数国家的华校都还是采用线上教学。学校恢复线下教学的情况与疫情防控形势、特别是疫苗的注射率相关。我的判断是,发达国家今年年底之前基本能够恢复线下教学,但这些国家华文学校的情况有些特殊,华文学校全面恢复线下教学的时间可能滞后一些。在其他国家,疫情形势仍然很严峻,基本都是线上教学。这种情况我认为至少要延续到明年年中,大概率要到年底。至于“请进来”“走出去”的华文教育交流活动,肯定要等到2022年之后了。

  后疫情时代华文教育的走势,最近业内讨论很多,认识比较一致:疫情之后的华文教育将是线下与线上教学融合并行,在可预见的未来,线下仍会是主要授课方式,但线下课程结构和教学手段需要调整;线上教学将受到更多重视,在整体中的占比会不断提高,对华校综合教学能力提升将发挥更大作用;双师课堂、翻转课堂、沉浸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应用越来越广泛,资源共享、精准施教、快乐学习成为可能,学习效率大大提高;部分离学校较远以及自我控制力强的学生会主动选择线上课程。因此,后疫情时代对华校管理者的互联网思维以及对教师的线上教学技能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更多的家校联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经济政治受影响巨大,华文教育不可能独善其身。一些学校生源流失,有的学校受疫情影响不得不关闭,生存下来的学校也面临师资力量不足和财务的压力。面对诸多困难,海外华校需要摸索适应一段时间,能做的无非是练好内功,该坚持的继续坚持;当变则变,该放下的要放下,该上手的要快上手。国内各方面的华教支持机构同样需要根据形势调整思路。

  问:对于海外华文学校的需求,国内做出了怎样的回应?当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有哪些?除了具体的支持,在思路上应当怎样加以引导?

  针对疫情期间海外华校遇到的困难,国内各地各级侨务部门,包括部分涉侨院校,纷纷推出了帮扶举措,如我会推出的“停课不停学”,既为华校教师提供互联网教学组织和教学技能培训,同时开设了直接面向学生的教学课程,解了学校的燃眉之急;另外,我知道国务院侨办还委托北京华文学院推出了网上校长(华校管理者)培训,以及以专题的形式面向华文教师推出了“华教同心园”教学知识技能培训项目,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开展国别教师培训、家长论坛,温州大学举办欧洲华文教育研讨会,其他涉侨部门举办网上讲故事、网上夏令营、网上中华文化大乐园等。

  国内相关部门当前最应该解决的是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要深入了解华校需求,精准扶持,提升支持帮扶效率。除了具体支持,应该引导华校认识到,即使疫情过去,华文教育也不太可能回复到之前状态,认识到信息化变革对整个教育生态的影响,面向未来,主动求变。

  问:您多次谈及海外华文教育的商业性与市场化趋势,同时指出,华文教育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核心特点是公益性。您认为应怎样处理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关系?或者说,如何把握市场化的“度”?

  华文教育的主旨是在海外延续中华文脉、弘扬中华文化,这一主旨决定了其公益性一直是占主导;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外经贸文化往来的更加频繁使华语学习具有实用性需求,由此赋予华文教育一定的市场性特点。华文教育不可能成为获取高额利润的商业行为,也不可能是永远依靠从业者奉献和外力支持的纯公益行为。

  在市场化条件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激发华校内生动力,鼓励华校通过(准)市场行为提升生存发展能力;在条件较差的地方,则尽可能给予更多的公益支持。

  问:您认为,商业机构与基金会合作,除了有公益心之外,更看重基金会与海外华校广泛联系这个网络资源。能否具体阐述一下,对于资本而言,华文学校、华文教育机构可以提供哪些资源?商业机构进入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对华文学校产生影响,华文学校应如何进行调整,以积极应对这样的竞争?

  海外华文教育尽管目前有了一定的市场性特点,但容量还很小,商业机构看重的是海外的中文教育市场、广泛的教育市场,甚至是教育之外的市场空间。商业机构的胃口很大,不会只盯着华文教育这点儿市场,但由于其有资本的加持,其一个小动作都可能给海外华校带来巨大冲击。我们看去年以来国内线上教育的暴发式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就会明白。近期国内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我听说有些机构有转向出海的想法。

  目前商业机构是通过线上教育向海外发力,华校要应对其冲击,就要针对商业机构的特点,扬长避短。在教学内容方面,商业机构更重视语言知识点,但未必适应所在国学生的具体需求,也缺少文化传承性;另外,华校教学具有的师生互动性、家长社交、华社文化中心等作用,也是国内商业机构难以实现的。

  问:有观点认为,华文学校与商业机构的关系不是竞争,而是竞合。您认为二者应该怎样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长,共同满足海外华文教育的市场需求、做大做好海外华文教育事业?

  这里所说商业机构,特指的是染指海外华文教育的国内互联网教学机构。我想首先不必纠结于概念,我们要了解商业机构的本质:通过提高效率、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成本等来追逐利润。商业机构会主动选择其擅长的去做,对不擅长的领域或需要加大成本投入的领域则会主动回避。商业机构的活动,尤其是其在海外的活动,除了中外法律的限制外,华文学校是没有办法加以限制的,假使有高额利润吸引,商业机构是不会考虑其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华校生存的。华文学校要做的就是练好内功,突出优势,争取主动,或者让商业机构主动来寻求合作,或者主动从商业机构的服务内容中取自己所需。

  问:您提出,非市场主体应该尊重市场,做市场良性发展的引导者、推动者;在市场作用发挥不到的地方,非市场主体仍然可以找到发挥作用的空间。“市场作用发挥不到的地方”是指哪些?基金会等非市场主体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市场作用发挥不到的地方包括:偏远的地方,华裔学生生源少的地方,网络教学不发达的地方,有些不适宜以商业模式运作的教学活动等。

  在已经初步形成市场规模的地方,非市场主体可以发挥补充作用和适当的引导作用;在还没有市场化倾向的地方,则要多发挥公益支持功能。当前形势下特别应该注意尊重华文教育民间性特点,不要给华校带来政治的、法律的以及商业的风险。

  问:海外华文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也是竞合关系。您认为海外华校应如何在广纳生源的同时,保持自己的优长和特色?

  对外汉语教学与海外华文教育并行近二十年,前者有国家行为加持,有完全免费的优势,而后者虽得到国内部分支持,但主要靠的是自身力量。两者可以并行这么长时间,足以说明海外华文教育有其独特优势。据了解,部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近期也有涉足华文教育的考虑,有的已经开始行动。从广纳生源的角度考虑,可以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增强对“纯外国人”的吸引力。

  问:除了市场之外,当前华文教育转型所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和机遇当推互联网。在互联网和市场的相互作用下,传统华文教育会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

  线上教学与海外华文学校需求有很高的契合度,比如校舍不足、居住分散、与中国的距离和时差、学生学习时间的碎片化等问题,线上教学状态下都可以得到很好解决。疫情到来,加快了两者的融合。疫情当中,凡是之前在互联网教学方面有一定经验的学校,其应对冲击就比较从容,能够较好地维持教学的连续性,甚至有个别学校在生源方面实现了逆势增长。

  在互联网和市场的相互作用下,传统华文教育转型可以有多个方面,但我认为最突出的是将纯语言知识点的教学更多地依托网络和商业机构,华文学校更多地发挥教学组织、知识运用、文化传播的作用。

  问: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我们往往谈论其正面效应。对于其负面作用,您有怎样的了解?我们应当如何克服或者规避?

  这个问题其实看国内的情况就可以了解了。比如对老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使部分教师排斥线上教学;对学生自控力的要求,太小的孩子很难网上自主学习,自控力弱的学生虽然坐在屏幕前,可一直在玩游戏;再如对视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隔着网络,沟通没有了气场的感知,教学之间、学学之间影响会减弱。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说网络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线下实体教学。

  问:今年4月,在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主办的欧洲华文教育大会上,您指出,后疫情时代,华校要巩固核心竞争力。能否请您具体谈一下,“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什么?海外华文学校应当如何巩固、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当然是教学能力和水平,包括运用信息化设备的能力和水平。当时提出这个想法是认为欧洲年底前可以恢复线下教学,学校要利用好几个月的缓冲期,对前期开展线上教学的经验进行沉淀。疫情来临时大家都是措手不及,为了应对只能仓促上马,各类信息源也是鱼龙混杂。在恢复线下教学的情况下,不是将教学回复到旧的模式就可以了,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变局已经发生,要适应新形势,就要认真检视疫情之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线上教学带来的便利、如何有效利用线上资源。

  问:您提出,后疫情时代,中等以上规模的学校会走向联合,这些学校联合体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疫情期间,学校联合体已然显示出相比单个学校的优势。对于学校联合体,应如何正确引导?

  从疫情暴发至今,在英法德美加日等国,由华校组成的联合组织,在互通信息、探讨应对方案、提供技术支持、共享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南非华文教育基金会甚至协助邻近的其他教学资源较匮乏的学校承担起教学工作。

  华文教育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非正规教育,难以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资源支持,需要通过华教组织来发声,比如争取资金支持,与主流教育对接等;在一些出现无序竞争的地方,华教组织可以发挥一定的行业规范作用,确保当地华教事业健康发展;华教组织联合发声,与商业教育机构谈判,可以有更大的话语权,为华校争得更大利益。

  华教组织要健康发展,需要会员学校共同维护,需要会员学校以大局为重,各自为战、各争己利就会使组织形同虚设名存实亡。为此要有比较健全的组织架构和行动规则,另外需要中国驻当地使领馆以及华人社会的大力支持。

  问:面对当前的新形势,不单海外华校,基金会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问题。在今年7月基金会主办的第三届华文教育互联网教学研讨会上,您指出,基金会要“力求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为海外华校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

  基金会的课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教师培训,二是学生的文化体验。前者是基于海外专业教师缺少、教师流动性大这一基本情况,着力为海外华校老师提升职业能力、为华校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在此方面,一系列的专题培训营做下来,深感建立一边教、一边学、一边讨论的“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共享新的优质资源,同时有助于实现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几个营的效果都不错,不管是华校校长,还是学生家长,都给予了积极的反馈,认为这是华校自强自立、生长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举措。

  学生文化体验主要是为了丰富语言教育的内涵,使学生体验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内容,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巩固其学习成果。课程重点围绕《中文》《华文》两套教材以及“三常”打造,可以说已经初具规模,但还算不上体系完备。之前都是由承办机构自主选择,我们自己没有把控,有些课程可能做得比较多,反复做,有些课程可能鲜少涉及。下一步结合教材改版及基金会自己的平台建设,想全方位进行规划,以国侨办系列教材为核心,兼及部编版教材,同时还想加入证书培训、专家库建设等内容。

  问:在去年8月华侨大学主办的全球疫情下华文教学研讨会上您曾提到,基金会目前的共识是,基金会要做好,就必须围绕大局、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做出特色。能否请您详细阐述一下?基金会当前的定位与规划,与以往有什么不同之处?

  围绕大局不必解释,是题中应有之义。基金会的定位很重要,作为民间组织,取得了在国内外募集资金的资质,可以依据宗旨自主开展弘扬中华文化、发展华文教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工作,因为比较靠近一线,所以能够比较快地对海外需求做出反应,可以多做尝试、快速调整,好的项目可以快速铺开。如接下来的小记者活动,让华人孩子对外国讲家乡故事、来中国讲外国的故事,以促进这个层面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另外,既然是民间的,就不要想当主力军,要想到自己是主渠道的补充,有所为有所不为,多做主渠道不便做、不能做的,主渠道已经在做的,如线下的“请进来”“走出去”活动、教材编写、教师外派等,基金会可能也会做一点,也止于与一线保持实际接触,不是主业。这里所说的主渠道,主要是指国内的侨务部门、涉足华教的院校等,其工作也带公益性。基金会所做的是普惠性的,由于资金有限,在尽量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扩大受惠面,而不是花大价钱为小范围提供精品服务。

  梳理之前的工作,基金会应该说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定位尚存在模糊,除了募集资金是独特之处外,还做了很多与主渠道同质的,如线下的教师培训、名师巡讲、夏冬令营等,项目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主渠道类似。

  问:在“互联网+华文教育”方面,基金会可以说是走在前列。疫情期间,贵会的“停课不停学”项目、远程教师培训等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近又推出了“华文教师素养提高”“华裔少年看中国”等教学项目,并筹建新的教学资源平台。请您介绍一下这些新项目,尤其是新平台、教学资源库等的进展情况。未来基金会还有哪些进一步的规划?

  为帮助海外华文教师快速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基金会“名师讲堂”项目专门开设了“华文教师素养提高”课程,总计100节,其中包括30节直播课和70节录播课。共有2800余名华文教师报名参加,并加入了专属学习群,每节直播课点击量均在2000人次以上。

  “华裔少年看中国”系列实景课程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扮演外景小讲师,用中文讲述自己眼中的中国。同时,跟随外景镜头,用自己的方式讲解中华器物文化或名胜古迹,并介绍自己的中文名字及其含义,分享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有趣故事。海外华裔青少年“扮演”的小讲师们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和家族历史,展示了中华传统古诗词,甚至还邀请父母一同参与了此次课堂活动。

  此外,近期基金会还推出了“网课训练营”“思维导图训练营”“PPT训练营”“使领馆订制课”等。

  计划建设的平台定位于为海外华校赋能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基金会之前的互联网教学项目都是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依托受托方的教学平台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简便易行,将适合海外需要的教学产品直接提供出去;缺点是数据都分散在受托方平台上,基金会不能实时进行数据监控,更谈不上数据汇总分析。随着线上教学作用凸显,数据也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计划打造自己的服务平台,今后将作为基金会所有服务项目的出入口,以便实时掌握教学效果,并通过数据汇总分析,及时对海外需求做出反馈,研发新的教学产品;同时,将分散在他处的既有教学产品进行累积、活用,积聚教学资源。力争使之成为海外华校师生交流展示、汇聚智慧的平台,为华校及教师提供学校组织管理、教学服务。

  非常感谢于晓秘书长接受我们的专访。于晓秘书长深耕华文教育事业,对于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有着持续、深入的思考。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很多华校仓促上马线上教学,借助信息技术保持教学的连续;时至今日,海外华校已大多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而世界也已经看到了战胜疫情的曙光。新冠肺炎疫情大大加速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疫情之后华校可能又会面临新一轮的调整。于晓秘书长对于当前形势的分析以及对于未来的展望更使我们坚定信念,共同致力于华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转自:世界华文教育微信公众号 李嘉郁 邱丽媛 策划)

返 回

版权所有©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    京ICP备190054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