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捐赠协议书样本

银行捐款

有关公益救济性捐款涉税问题解答

15年,孔子学院建了一座桥

发布日期:2019-12-18

2004年6月15日,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学院合作协议签署;同年11月17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合作协议签署;11月21日,韩国首尔孔子学院正式揭牌……对孔子学院来说,2004年是值得载入其发展历史的一年,也被视为其创办元年。

15年的耕耘探索,中国在162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累计为数千万各国学员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服务,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15年的砥砺前行,孔子学院坚持中外合作、因地制宜的办学模式,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增进国际理解,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发挥了重要作用。

语言之桥

Kiietti L.Walker-Parker还记得阿拉巴马农工大学孔子学院成立时的感受。“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孔院的到来开阔了我的眼界,也让我对中国着了迷。”但彼时刚当母亲的她既要完成教学任务,下班回家还需要照顾儿子,“孔院开设的课程则是在晚上,时间冲突,我没能实现学习中文的愿望。一直到2018年1月,才走进中文课堂。”

开启中文学习之门的Kiietti L.Walker-Parker很快喜欢上了这门“有趣的语言”,虽然对她来说“课程有些难”,但她愿意挑战。“我是一名大学教师,在孔子学院的课堂中,又是一名学生。教我中文的3位老师课程设计得很棒,不仅有语言课、汉字课,还有文化课,每月还会进行一次课堂讨论。他们也让我和世界上的另一种文化有了联系,这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老师们的讲授,Kiietti L. Walker-Parker从零起点开始学习中文,学会了写汉字,也开始对中国文化有了了解。

在Kiietti L.Walker-Parker的带动下,她的儿子也喜欢上了汉语。“现在,一听说要上汉语课,儿子就不想去别的地方了。”

参加日前于长沙举行的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是Kiietti L.Walker-Parker第一次来中国。“亲身感受到以往只能从电视上看到的中国,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是特别奇妙的一件事。”

Kiietti L.Walker-Parker是孔子学院创立以来累计培养的1100余万名学员中的一员,和她一样,不少学员通过孔子学院走进了汉语世界。

正如《孔子学院章程》所明确规定的,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主要职能是: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业务;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询;开展当代中国研究。

“汉语教学是各孔院的核心任务。以我们孔院为例,在维也纳各大学内面向在校生开设汉语课,支持和资助一些教学点开设汉语课程——主要面向奥地利中小学。此外,孔院本部开设主要面向社会人士和在校学生的汉语课和中国文化课。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一对一课程的学生人数持续增长,学员主要是来自奥地利的政府官员以及从事外交、经济等工作的人员。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由于工作需要,也有人出于兴趣,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姚艳霞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2018年孔院全年招收学员同比增加6%,由该数据也可看出当地民众对学习汉语的需求在持续增长。”

理解之桥

在2019年“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中,意大利男孩雅各布·杰摩勒大放异彩,将冠军收入囊中。他的中文名字郑彦柯从此为人熟知。

说到自己和中文的结缘,今年读高五的郑彦柯认为和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分不开。他所就读的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开办5年制中文国际理科高中教育已有10年,本着国际化的原则与特点,注重突出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的特色。“我读高一时,看到学长的中文说得非常流利,就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

据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红介绍,2010年5月25日,罗马国立住读学校正式挂牌成为“孔子课堂”,作为必修课程的中文教学是该校的一个重要创新。学生在该高中的学习,不但要完成中文课程,还要完成指定的用中文教授的文化类课程,如学生在一、二年级要完成231小时的中文课以及66小时的汉语地理课,而三到五年级的学生,则要完成165小时的中文课以及99小时的汉语历史课。

正是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郑彦柯的中文水平飞速提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中文的浓厚兴趣正是我持续学习中文的动力。”郑彦柯说。

2019年他到中国参加“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首赴河南,迷上了“豫剧”。“这次到湖南参加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在机场因为看花木兰视频,差点误了飞机,真的是入迷了。”坐在郑彦柯旁边的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孔子课堂负责人陈晨老师印证了他对豫剧的喜欢。

从学中文到了解中国文化,从了解中国文化到了解中国,从自己学习到家人把中国当成另一个家……郑彦柯未来的目标是“到中国读大学,学习国际关系”。因为在他看来,只有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拥抱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彼此之间才能真正地理解。

正如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李宝贵所言,孔子学院以语言交流为纽带,以文明互鉴为平台,通过语言的传递之力,架设起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之桥”。

英国爱丁堡大学前校长奥谢表示,孔子学院自创办以来,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也成为了解中国的窗口,更值得关注的是促进了双方的理解。

友谊之桥

在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孔院和当地民众之间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将友谊的种子传递至两国的友好交流中。不少学员表示,感恩人生中可以与孔子学院有交集,通过孔院这座桥梁,他们学习了中文和中国文化,结交了中国朋友。正如孔子学院同仁达成的共识:孔子学院以语言为媒,架起了民心相通的友谊之桥。孔子学院开设到哪里,友谊就在哪里开花结果。

有着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姚艳霞先后就职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孔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虽然两家孔院的学员特点不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的学员中3/4是年轻人,杜塞尔多夫大学孔子学院的学员中有一半是较年长的,但民众对孔院的认可是一样的。”姚艳霞说,“在这种认可中,也播撒下了友谊的种子。”

来自孔子学院总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 中国累计派出10.5万名院长、教师和志愿者,培养培训各国本土汉语教师46万人次,他们为搭建中外友谊桥梁做出了独特贡献。

提到所教授的学生,每位对外汉语老师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在伊朗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任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李娟说:“在这里,刚毕业的我和学生们的年龄相仿,在学习上我能解答他们关于汉语的一切疑问,在生活上他们也给了我很多帮助,我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前校长凯思·博内特撰文指出,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的老师们为传播汉语和分享中国文化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学生包括大、中、小学校的莘莘学子、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家长以及希望与中国开展贸易的商界人士。当老师们离任回中国时,他们带走的是与学生相处的回忆和这种联系赋予每个人的改变。


返 回

版权所有©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    京ICP备190054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