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捐赠协议书样本

银行捐款

有关公益救济性捐款涉税问题解答

【中国新闻网】海外红烛“从兴趣到使命”坚守接续中华文化

发布日期:2019-09-16

  中新社记者 丁思

  又是一年教师节。正在中国甘肃的69岁泰国华文教师张丽贞收到了流水般的节日祝福。

  一头卷发、笑容可掬的她说:“在泰国,学校没有教师节活动,更多的精力放在儿童节上,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很快乐,如同教育育人一般,是一件快乐的事儿。”

  10日,由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主办,甘肃省侨办承办的为期10天的“2019海外红烛故乡行——甘肃非遗文化之旅”在敦煌结业,张丽贞与来自德国、美国等12国的华校教师交流海外华文事业发展的心得体会。

  执教50余载,虽已近七旬,张丽贞谈吐间神采飞扬。作为泰国第二代华裔,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她被父亲送至邻近华校就读,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而辍学。

  正当她一筹莫展时,老师给她送了很多华语教材书籍,供她自学。“我也要当老师,教汉语。”张丽贞回忆说,“那时候觉得老师不仅可以教知识,还可以帮助人。”

  18岁,她取得了泰国政府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开始了“一边教汉语,一边到中国学汉语”的历程,并辗转于泰国不同学校任教。

  1995年,张丽贞受邀成为泰国华人慈善学校孔堤公学校长。“刚去时,学校只有6间茅草屋搭起来的教室,一下雨屋顶就漏水,孩子们脏兮兮的。”张丽贞说,该校生源多半为家境贫困的孩子,“教育是平等的,只要孩子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今年,是张丽贞在这所学校任教的第24年,经过筹集,学校硬件设施焕然一新,华文教育也在泰国生根发芽,迎来汉语热。

  她说,“中华文化里有很多经典内容,根植于我的内心,是其它文化无法比拟的。传承中华文化,是我的使命,只要需要我,我就一直教下去。”

  针对华语教师师资不足的难题,张丽贞还创设了人才培养计划,让华校毕业的孩子获得免费出国培训和留学的机会,学有所成后反哺学校,“希望年轻华裔能接续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这也是我执教最大的心愿。”

  海外华文教育被称为“留根工程”,目前,类似于张丽贞这样坚守三尺讲台的海外华文教师达数十万人,海外各类华文学校约2万所,在校生达数百万人。

  “门外汉”瑞士华校校长褚峻用10余年的坚守诠释了她“从兴趣到使命”的华文教育历程,“最初仅是想教自己的孩子学中国文化。”

  2008年,“汉语热”在瑞士升温,她创办了瑞士日内瓦华文教育基金会,不仅教授汉语,还采用新颖有趣的形式将古筝、剪纸、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褚峻说,学习中文并不仅是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华文化,“如今肩上多了一份责任,探求让华文教育发展得更好。”

  互联网时代下,华文教育发展迎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创新课堂是众多华校关注的课题。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会长邢彬说,课内尝试远程授课,课外举办夏令营、话剧、寻根之旅等活动,让年轻华裔立体化认识中国,从内心真正接纳、认同自我身份。(完)

返 回

版权所有©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    京ICP备19005412号-1